边坡监测点位的选择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,需综合考虑边坡的工程特性、地质条件、环境因素及监测目标。以下是选择监测点位的系统性方法及具体要点:
一、核心原则
1、代表性原则
点位需覆盖边坡的关键区域(如潜在滑动面、裂缝发育区、软弱夹层等),反映整体变形特征。
避免选择孤立或异常点,确保数据能代表边坡整体稳定性。
2、敏感性原则
优先布置在变形敏感区域(如坡顶、坡脚、平台转折处、已有裂缝两侧),捕捉早期变形信号。
3、可操作性原则
考虑监测设备的安装条件(如空间、通视、电力供应)及后期维护便利性。
避开施工干扰区、车辆通行区等易受破坏的位置。
4、经济性原则
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,优化点位数量,避免冗余布置。
二、具体选择方法
1. 地质条件分析
岩土体类型:
软弱岩层、破碎带、风化层等区域需加密监测。
土质边坡重点关注坡脚和坡面浅层滑动。
地质构造:
断层、节理密集带、层间错动面等构造附近需重点监测。
水文条件:
地下水位变化区、渗流出口、积水区域需布置水位或孔隙水压力监测点。
2. 边坡形态与结构
坡高与坡度:
高陡边坡(坡度>45°、高度>30m)需加密监测,尤其是坡顶和坡脚。
坡面形态:
凸形坡易发生张拉破坏,凹形坡需关注剪切出口。
结构面:
沿潜在滑动面方向布置测线,监测相对位移。
3. 变形特征与历史数据
已有变形迹象:
裂缝、错台、鼓胀等区域需布置测点,并沿裂缝走向延伸监测。
历史滑坡区:
复核老滑坡边界,在滑动带附近加密监测。
4. 监测方法适配性
表面位移监测(如GNSS、全站仪):
布置在坡顶、坡脚、平台及裂缝两侧,形成监测剖面。
深部位移监测(如测斜管、钻孔倾斜仪):
沿潜在滑动面方向布置,深度需穿透滑动带。
地下水位监测:
布置在渗流路径上,靠近坡脚或排水设施。
应力应变监测(如锚索测力计、土压力盒):
安装在支护结构(如锚杆、抗滑桩)关键部位。
5. 环境因素考虑
降雨影响:
在暴雨频发区,加密坡脚和排水系统监测。
地震影响:
地震活跃区需增加加速度计或强震仪,监测动力响应。
人类活动:
靠近道路、开挖面的边坡需监测施工扰动影响。
三、点位布置示例
1、剖面布置:
沿边坡主滑方向布置1-3条监测剖面,每条剖面包含坡顶、坡中、坡脚及平台测点。
2、网格布置:
对复杂边坡,采用网格化布置,间距根据边坡规模和变形特征确定(如10-50m)。
3、分层布置:
深部位移监测点需分层布置,覆盖不同深度岩土体。
四、动态调整与优化
初期监测:
加密监测频率,分析变形趋势,验证点位合理性。
数据反馈:
根据监测数据调整点位,对变形异常区补充监测。
长期监测:
定期评估点位有效性,淘汰失效测点,补充新风险区监测。
五、注意事项
避免干扰:
监测点位需远离振动源(如爆破、重型机械)。
标识与保护:
明确标记测点位置,设置防护设施(如围栏、警示牌)。
多方法联合:
结合表面位移、深部位移、地下水位等多参数监测,提高预警可靠性。
通过科学选择监测点位,可实现边坡变形的精准捕捉,为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预警提供可靠依据。
关于我们
重庆租个量专业从事自动化监测,公司拥有全系列测量仪器设备,以及所用传感器、物联网等。公司所开发的自动化监测平台(AMP)、传感器云平台(SCP)已在多条轨道交通线路、大型水电站自动化监测中广泛应用。除此之外公司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,为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,可现场勘察,项目实施,后期运维等一站式服务,想了解更多详细方案,欢迎来电咨询。